3月14日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宣布以6.7億歐元(合約47億人民幣)從日本日機裝(Nikkiso)手中收購著名德國計量泵品牌里瓦(LEWA)以及荷蘭壓縮機與工藝泵經銷商Geveke兩家公司。
阿特拉斯·科普柯作為壓縮機市場的知名品牌在此前的發展過程中水泵市場基本并未涉足。然而近兩年在國際泵業市場收購并購可謂動作頻頻收購了多家泵品牌這有點讓泵友圈充滿想象。
對于本次收購的對象資料顯示德國里瓦成立于 1952 年主要生產隔膜計量泵、流程泵和完整的計量系統。公司擁有約 1200 名員工2021 年的收入為 2.33 億歐元(16.3億人民幣)。Geveke成立于 1874 年總部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擁有 173 名員工經銷壓縮機并設計先進和復雜的流程泵裝置2021 年的收入約為 6100 萬歐元(約4.2億人民幣)。
根據官方消息預計此次收購將于 2022 年第二季度完成收購業務的主要部分將并入阿特拉斯·科普柯動力技術業務領域內的動力和流體部門小部分將加入阿特拉斯·科普柯壓縮機技術業務領域內的服務部門。
事實上上述收購已是阿特拉斯·科普柯今年以來的第二筆早在2月份便宣布收購德國螺桿泵制造商Pumpenfabrik Wangen GmbH。該公司總部位于德國擁有 265 名員工2020 年收入約為4640萬歐元產品主要應用于沼氣和廢水領域以及食品飲料和化妝品行業。
除了在今年宣布上述收購之外泵友圈也注意到早在去年8月份便宣布了一筆泵方面的收購即CPC Pumps International公司。該公司總部位于加拿大是一家專門從事設計、制造和服務定制化的關鍵任務離心泵業務收購后將成為阿特拉斯·科普柯氣體與工藝事業部的一部分。
對于上述一系列收購不難看出阿特拉斯·科普柯正在進入泵業市場。而進入一個新領域要么自己新開發要么收購并購。顯然選擇了后者快速完成品牌、技術和渠道的建設。
這里泵友圈認為阿特拉斯·科普柯的收購道路并不會就此止步泵本市場布局才剛開始正如阿特拉斯·科普柯動力技術業務領域總裁 Andrew Walker在本次收購中所談到的:“里瓦在支持客戶和開發領先的工業流體技術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并以高效、精確和安全而著稱。通過這次收購我們正在容積泵市場建立影響力和技術產品。”
對于泵業市場阿特拉斯·科普柯來了而且正在進入容積泵市場。對于容積泵市場(典型產品如計量泵隔膜泵螺桿泵齒輪泵蠕動泵等)長期關注泵友圈的粉絲們并不陌生因為泵友圈此前多次報道的另外一家知名壓縮機品牌英格索蘭先后完成多筆收購。
先是在2019年以14.5億美元(約92億人民幣)重磅收購了計量泵品牌的王者米頓羅隨后在2020年完成了對法國Albin蠕動泵收購接著在2021年又完成兩筆重要收購——西派克和泰悉爾加上英格索蘭自己品牌ARO由此英格索蘭在容積泵市場可謂是群星璀璨。
相比單一產品通過整合不同的品牌和產品線更能夠發揮整體優勢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讓客戶可以在不同工藝段選擇相應產品。并且在后期維護上更加方便便捷。
正如英格索蘭集團精密科學技術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印松女士對泵友圈說到“英格索蘭對于每個流體設備品牌的收購事實上是一種整體解決方案的布局。從公司的角度出發收購不僅僅是業務的疊加或者利潤的增加而是這個品牌能夠帶來的更多創新。”
當然在容積泵市場不得不說的另外一家通過收購并購方式聚眾多容積泵品牌于一身的都福集團旗下百士吉公司。歷時多次收購同樣也是旗下集聚多個容積泵知名品牌例如威爾頓、百馬及ALL-FLO等。
根據先前泵友圈的采訪信息百士吉大中華區產品管理&市場總監李寧女士表示“公司會繼續收購和并購步伐百士吉希望更好的去整合產品線和系統給我們的客戶帶來更加完善的專業解決方案。”
從目前來看上述三家皆是容積泵市場活躍玩家他們憑借實力雄厚的資本和豐富的整合經驗勢必進一步的擴張擴大自身優勢尋求更大發展。一方面對于單一容積泵品牌產品的公司形成挑戰是否會被剝離或被收購?另一方面市場客戶競爭加大客戶在選擇容積泵解決方案時可進一步優化。
接下來容積泵市場是否會加速并購整合形成寡頭競爭泵友圈認為有以下三點因素:
一是整體經濟環境。尤其在疫情期間并不是每家企業都能經營很好尤其是在要縮減成本開源節流或者品牌所有者希望變現的情況下企業可能會剝離非主業或者贏利能力不強的業務那么這個時候市場就會出現并購機會。
二是新勢力的格局。隨著上述三家為代表的新勢力進入傳統的容積泵市場正在悄然而變因為在資本面前隨時都可能發生收購事件。而且當新勢力手上不斷拿到好牌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勢必加速市場優勝劣汰進而單一品牌向整合品牌匯集。
三是美國上市企業。其實當我們去研究一下美國上市的泵行業企業不難發現收購并購就是天生自帶基因。比如我們熟悉的品牌:福斯(Flowserve)、賽萊默(Xylem)、藝達思(IDEX)以及英格索蘭(Ingersoll Rand)、百士吉(PSG)無一例外每家企業旗下都有很多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都是收購但上述三家在中國的運營方式不太一樣。
英格索蘭印松女士表示“英格索蘭在中國的業務戰略秉承“貼近于中國服務于中國”的理念采用“應用方案中心”的業務模式并加強本土化設計、制造和服務致力于在中國研發并制造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產品。”
而百士吉李寧女士則表示“我們非??粗刂袊墓溬Y源和市場發展前景在當下階段為了更好的融合資源和機會我們沒有選擇單一的國產化而是更多的走技術革新之路或者產品整合之路在國產化的同時做最適合本土市場的產品提供最符合本土用戶期望的服務。”